发布日期:2024-09-29 11:41 点击次数:125
如果出一道选择题:当前中国经济中,民生、企业、财政三者,哪一项更加重要?
网友们多数可能会选民生,而专家意见则不尽相同。
孟晓苏认为企业是核心。
他强调的并非普通实体经济,而是房地产业。作为房地产巨头,他的观点自然不出意料。
孟总的观点有其合理之处。
中国经济的增长与房地产业密切相关。2022年,中国GDP的增长率仅为3%,而房地产销售面积比2021年减少了5亿平方米,降幅约30%;房地产的比重过大,其长达数十年的产业链对GDP的贡献达到15%-20%。
如果房地产市场崩溃,整个经济体无疑将遭受重创。
孟总提出,如果公众能从银行存款中提取5%即5万亿左右用于购房、装修和购买家电,2023年的经济将能得到恢复。
这个结论是准确的。
但问题是,公众为何要动用5万亿购买孟总的房产?银行120多万亿的个人存款真的属于公众吗?这些问题未解,孟总的提议仅是房地产开发商的美好愿望。
清华大学的李稻葵认为民生是最重要的。
他是中国复兴梦的坚定支持者,曾做出一个令人震惊的预测:保守估计,到2050年,中国经济将实现复兴,总量将达到大明王朝时期的繁荣,占全球经济的三分之一。
问题是,这种统计数据是如何得来的,即大明王朝经济总量占全球的三分之一。
李院长还提出了一个非常实际的建议:发放现金。
因为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是需求不足,而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不足是主要原因。一旦有钱,消费自然会增加,需求短缺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,孟总也无需担心有谁来购买5亿平方米的房产。虽然有钱不一定能推动一切,但它肯定能帮助中国经济走出困境。
李院长计算了一笔账,发放10万亿的购物券,预计将带动三倍的经济活动,这将产生巨额的税收。因此,尽管是地方政府通过借债发放购物券,但大部分税收又会以税收的形式回归国库,并扩大了税基,有效解决了企业的产能过剩问题。但是,是否真的能够激发三倍的经济活动,这个结论至少在我身上不适用,购物券的意义在于节省开支,并不一定会引发额外的消费欲望。
中国的债务能力还有多大?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。
国有企业负债198万亿、民企负债58.2万亿、政府负债61万亿、居民负债84.5万亿。
随着美联储加息,中国是否也要应对通胀?或许应该稍作缓和。
既然企业无法带动,公众的初次分配水平也提不上去,那么关键在于看第二次分配,需要加强社会保障,使公众无后顾之忧,自然能激发消费欲望,需求得到扩展,企业得以复苏,就业增加,初次分配的收入也会提高,形成一个可持续的良性循环。
问题在于,决定第二次分配的不是企业,而是财政。
西泽研究院院长赵建表示,财政是最关键的。
为什么财政至关重要?
中国是一个高税制国家,增值税是主要税种,这部分税收与企业利润无关,只要产生营收就必须缴纳,即使亏损也不例外。因此,尽管民企在过去三年的疫情中利润持续下滑,税收几乎未受影响。财政仿佛在企业中持有股份,而无需投入一分钱;用劳动者的话来说,它占据了企业大部分的“剩余价值”,高达65%以上。
既然在分配中,财政占据了主导地位,那么它应该从民间取之,并还之于民。
因为,归根结底,企业缴纳的增值税是劳动者创造的“剩余价值”。按照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平均值,应该将财政收入的80%用于民生,我们现在的比例是53%,但郎教授说仅有20%。
这只是财政分配的一部分,地方财政还有一项“额外税收”,即巨额的土地出让金。这笔钱并非通过经营活动产生的税收,而是地方政府向开发商提供土地资源时所得。因此,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与日本不可比拟,谢国忠18年前预言中国楼市要下跌70%,但实际上中国的房价一直神奇地上涨,持续至2018年。为什么?因为土地价格在上涨,房价涨幅巨大,开发商虽然看似赚得多,但他们更像是幕后的操纵者,真正决定房价的是土地价格,这一定价权并非市场所决定,而是财政。地方财政50%以上的收入来源于土地出让金。
了解了财政在分配中的主导地位,也就明白了中国经济许多问题的根源。
谁决定中国经济的复苏?
经济复苏本质上是企业的复苏,企业复苏依赖于订单和税率。国内订单取决于消费及市场需求,税率的下调修复了利率表,企业才能恢复活力,因此,民生和财政非常重要。
企业中哪个行业最关键?
当然是房地产业。美国曾是建立在轮胎之上的国家,如今的中国则是建立在房屋之上。楼市的复苏依赖于民生和财政,公众手中若有钱,财政将土地出让金降低50%,返还于民,孟总的5万亿就不再是问题,中国经济将迅速苏醒。
经济复苏当然应体现在民生上,若民生状况不佳,GDP的增长几个百分点又有何意义?经济的最终目的是改善民生,而我们拥有的是最优的体制,是为人民服务的经济。那么,谁又是民生的决定者呢?一是企业,二是财政。
企业决定了劳动者的初次分配收入水平,这有一定的限制。如果税收过高,企业就失去了赚钱的动力,不可能提高初次分配收入。2022年,民企的总利润为26600亿元,平均到4700万家企业中,计算一下,是否还有能力提高初次分配收入?无论是私企还是国企,都在为财政服务,收入之低已达极限;企业无法依靠。社会舆论也不友好,剥削的指责随处可见,再次验证了柏杨的经典言论。
企业赚了钱是否一定会提高工资呢?
决定初次分配的不是资本家,也不是工人,不是资本想提高就能提高,也不是不想提高就能不提高,一切取决于市场中资本与劳动的供求关系。如果市场是资本的洼地,资本充分流入,劳动需求增加,就一定会推动劳动者的初次分配水平提高,因为资本家的对手不是劳动者,而是竞争的资本家。反过来,如果外资撤出,民间资本不投资不消费,初次分配收入绝不会提高。
最终的决策者还是财政。
企业、民生、财政三者相互关联,缺一不可,但在这三者之间,财政是真正的平衡机制,因此,确实是财政更为重要。
财政不仅可以调节企业的赚钱效应,还可以通过二次分配大幅度地平衡社会两极分化,通过全民共享的社会保障机制,强化医疗、教育、养老、就业等方面,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。这是全球唯一可行的通向共同富裕的途径。而不是消灭市场经济。
财政定义了中国企业的营商环境炒股期货配资,也决定了民生向共同富裕的基本道路。中国经济的复苏,究竟谁最关键?